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

03.19教育新聞及評論

【本會評論】除了地狹人稠的原因之外,北市國中小平均每人使用校地之資料顯示兩種情形,一為北市每班人數過高,二為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均,改善方法為降低每班班級人數,及促使教育資源的平均化、優質化。希望教育局可以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,也重視各學校的發展特色,破除學生對明星學校的迷思。


北市國中小 上課像擠沙丁魚

【台灣立報】  記者作者:游婉琪

台北市地狹人稠,近3成中小學學生每人平均分配的校地僅2塊榻榻米大小,介壽國中、中正國中、敦化國小等學校,更因跨區就讀情況嚴重,學生上課像擠沙丁魚,學習品質大打折扣。


學生無教室可用

位於台北市松山區的民生國小,校地面積約1.3公畝,卻擠進了2千多名學生,每班人數超過30人。由於專科教室數量不足,校內80多名弦樂團學生練琴時,只能在沒有開會時的會議室、校長室甚至是保健中心之間遊走。校長彭新維表示,前年曾為讓學生擁有足夠教室空間,採取一年減收一班策略,卻因家長反彈,政策難以執行。

台北市議員王鴻葳表示,依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規定,北市平均每位國中學生校地使用面積為14.3平方公尺;國小學生為12平方公尺。調查結果發現,近3成學校不符規定。同樣位於北投區,平均每人校地面積最小的文化國小與校地最大的洲美國小,學生分配到的學校空間竟相差34.16倍。

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聯合會總會長陳光陸表示,多所不符規定的學校都是市區明星中小學,給許多家長震撼教育,明星學校的學習環境不見得最好。北市教師會公關文宣部主任江文隆表示,過於狹擠的上課環境讓學生座位擠到垃圾桶旁。和北縣某些小學一班只有9名學生相比,班級人數過多,學生除了硬體分配的資源減少,老師對學生的關懷度也會隨人數下降。

推動精緻化教學

江文隆建議,教育局應逐步調降北市學校師生比,推動精緻化教學,降低班級人數。針對公私立高職同等學費政策,江文隆表示,補貼私校的同時,也應要求私校提升教學品質,別再因為無力負擔昂貴校地面積,學生連伸懶腰空間都沒有,運動場不
是操場而是校舍頂樓陽台。

江文隆觀察,從每天早班捷運不難發現,家住淡水一帶學生通勤到北市上課,萬里一帶學生到淡水學校上課。北市除了原有學生人口外,教育資源必須負擔外縣市移入人口,因教育不分城鄉理念,跨區就讀問題鮮少有人願意攤開來談。

教育局副局長曾燦金表示,讓孩子進入辦學績優的學校是許多家長的期待,教育局破除家長跨區進入明星學校就讀迷思,仍需長期奮戰。目前推動的北星計劃,希望家長不再逼孩子舟車勞頓通勤上學。

曾燦金承諾,未來北市新設學校一定會符合校地分配標準,讓面積較大、擴大學校學區。針對學生人數額滿學校,教育局也將適當控管,讓每班人數逐年減少1人,透過經費補助,讓偏遠地區學校發展特色課程,留住學區內的學生。